2013年7月29日

柬埔寨選舉︰暫且落定的結果,人民黨繼續執政


柬埔寨第五屆全國大選已於昨日(28日)下午三時完結,直到晚上新聞部長Khieu Kanharith於其臉書上發表非官方式的選舉結果,宣布執政的人民黨(CPP)獲得68席,反對派救國黨(CNRP)則獲得55席。國會123個議席全由這兩個政黨包攬,弱勢的皇室政黨奉辛比克黨及其餘小黨全軍覆沒。乍看之下,人民黨雖仍能繼續執政而無需組成聯合政府,但是其遭受到的挫敗,還是可以從失去的22個議席中所反映出來。


柬埔寨過往的五屆大選中,這二十年來人民黨每次所得到的議席都有所增長,上一屆更獲取90個議席,超過議會的三分二。救國黨則於2012年由沈良西黨及人權黨兩黨合併而成,上一屆兩個黨合共獲取29個議席,沈良西黨從1998年開始參選以來,雖然每屆所得議席都有所上升,但都不足以撼動執政黨的地位。因此,這次反對派增加了26個議席,幾乎是上一屆的一倍,這樣的逆轉對執政了三十年的人民黨來說是一個警號,背後所隱含著的是柬國人民求變的心理。

洪森掌握權力接近三十年,一直被外界及反對派別批評其獨裁,雖然近年來柬埔寨的經濟都有所增長,可是社會問題卻愈趨嚴重。貧富懸殊現象極度不均,人權狀況仍然不受重視,土地及居住權利的爭議持續不斷,權力及財富壟斷在人民黨權貴的手中。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人民黨的管治及威信,加上年輕一代的覺醒,資訊得以流通而不再是壟斷在執政黨手中。這些因素對是次選情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大選當天,選舉不公及舞弊是備受關注的一環,選民名單的問題以及容易洗掉的墨水,是被投訴得最多的問題。救國黨發出聲名指基於選舉的不公,不會承認選舉的結果。這些問題亦導致衝突的發生,筆者所在的金邊市便因為有越南人投了兩次票而被一僧人揭發,僧人反被越南人襲擊,群眾打算進往協助之際卻被警察驅趕及阻礙,及後發生警車被打砸及燒毀的事件。


當地獨立政治評論家Lao Mong Hay曾於選前預測過三種有可能會出現的局面,分別是︰人民黨的議席若繼續增加,反對黨的支持者會示威抗議以示不滿;人民黨失去大部分議席但仍然能夠單獨執政,選後氣氛會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最後是救國黨勝出,執政黨可能再次發動政變,使國家陷入混亂狀態[1]

選舉結果暫且塵埃落定,根據選委會的條例,由於是處理關於選舉的投訴事宜,最終的結果要待一個月後才能得以確實,這一個月內反對黨及執政黨和他們的支持者到底會作出怎樣的行動,實是未知之數。

[1] Win, Lose or Share: Possible Scenarios After Election
http://www.cambodiadaily.com/elections/win-lose-or-share-the-possible-scenarios-after-sundays-election-36959/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7月27日

柬埔寨選舉︰躁動求變的年輕一代


在第五屆柬埔寨的選舉中,年輕選民愈來愈多,根據國家選舉委員會(NEC)的數據,年輕選民(18-30歲)佔是次大選總選民的數目近三分之一。筆者到達柬埔寨,訪問了幾個年輕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次選舉氣氛跟上一屆明顯不同,多了年輕人踴躍討論及參與政治,關鍵是社交媒體的崛起。有觀選員說這次選舉未必能帶來很大的轉變,但這股年輕力量肯定會為該國帶來新的衝擊。

全國最大的反對派救國黨得到很多年輕選民的擁護,救國黨使用奧巴馬於2008年參選時的口號「Change」,來吸納對於社會現狀不滿的選民,當中年輕人佔大部分。幾乎所有電視台都是被政府壟斷及把持,反對派的消息及宣傳只能透過非主流媒體的途徑來傳播,而Facebook則是一個重要的據點打進年輕人的「市場」,年輕人透過互聯網了解更關於國家的狀況及問題,亦樂意在網上論政與交鋒,直到大選的宣傳期,很容易就在街頭及集會看見年輕一代的身影,身上穿著的服飾旗幟鮮明地告訴途人他們支持那一個政黨。

「上一屆的選舉,整個國家的氣氛是一片死寂,加上同年金融海嘯的影響,洪森又善於利用當時的泰柬領土衝突事件作為宣傳,求變的欲望幾乎很低。這一屆不同的是,多了很多年輕人合資格登記做選民,亦隨著社交媒體特別是Facebook的普及,資訊得以更流通。」曾在柬埔寨聯合國工作的N告訴我,現今柬埔寨的政府要職都是由洪森及人民黨這個現存的特權階級所擔任,普通人根本是被排除在外,財富分配亦極度不平均。

現為法律系學生的So Chomnab指出年輕人的生存狀況很艱難,他們難以看見出路,很多人選擇離鄉背井到泰國去尋求工作。雖然柬埔寨的經濟每年都在持續增長,救國黨在宣傳的時候批評財富只壟斷在小攝人手中,造成國內極度懸殊的貧富差距。這種看不見希望的困局,導致年輕人渴望求變,不同於上一代,他們似乎顯得更無懼︰「上一代的人會支持人民黨,一方面是由於資訊的不流通,某程度也是源於他們的害怕,他們是經歷過赤柬時期或內戰的人,見證過戰爭的可怕,為了維持現狀,於是他們會投票給人民黨。」柬埔寨對上一次內戰是1997年洪森發動的政變,不過十六年前的事。人民黨亦曾在選前說過,一旦反對黨於選舉勝出,國家有可能會再次陷入內戰。從人民黨所掌握的實際權力及洪森的往績觀看,這個情況極有可能發生。

我問Chomnab,互聯網應該只在城市才普及吧?那麼農村呢?資訊應該不流通吧?農村的年輕人又怎樣?Chomnab說︰「有些人不會去判斷,而選擇跟隨父母的投票意向。但在農村還是會有網吧,透過口耳相傳,要獲取資訊還是有辦法的。」反對派的陣地主要是大城市,而農村地方則往往是人民黨的票源所在,即使是有年輕人參與的面向,但看情況這還是難以攻下的地方。

雖然是票源所在,但農村地方多窮人,人民黨的歛財使得貧者仍然貧窮,曾於四次大選投票的Ten Kanha說,人民黨根本不關心窮人。「四次投票我都投給反對黨,年輕時是因為家人支持才投給他們,可後來接觸的資訊愈多,就覺得沈良西(反對黨領袖)是真的為這個國家及這裡的人著想,他會去探訪窮人去了解他們的狀況與問題。這次救國黨參選的政綱亦提出了每月要給長者10美金和最低工資150美金,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好事。一個首相和政黨在位三十年了,社會問題叢生,我希望國家能夠改變。」

致力於人權監察的國際特赦組織的觀選員Rupert Abbott亦承認,隨著年輕一代的參與,這次大選的氣氛明顯不同。而這二十年來,選舉還是朝向一個比較正面的方向前進,至少在選舉前後的暴力事件減少,近年亦沒有關於暗殺的報告,人民能有更多的空間安全地去表達他們的意見和控訴,互聯網在此發揮了這樣的功用。儘管選舉的公正仍然存在著很多的隱憂,例如幽靈選民的問題,早前就曾被《金邊郵報》揭發有很多相同的名字重覆出現在選民登記冊中,僅僅在金邊已有25000個[1]。雖然Rupert認為改朝換代的可能不大,但這些年輕選民為柬埔寨所帶來的,肯定是一股很大的衝擊。

[1] Giving more than 100%
http://www.phnompenhpost.com/national/giving-more-100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7月26日

柬埔寨選舉:要穩定還是要改變?從人民黨及救國黨說起


柬埔寨在本月二十八日將舉行第五屆全國大選,分別有八個政黨參選,當中競爭得最為激烈的主要是兩大政黨,分別是執政的柬埔寨人民黨(CPP)和最大反對派柬埔寨救國黨(CNRP)。上一屆人民黨獲取國會123議席中共90席,而救國黨(前身沈良西黨及人權黨)則合共獲得29席。這一次選舉救國黨所打著的口號是「改變」,而人民黨則提倡國家要走「穩定的道路」,以圖維持現狀。

人民黨前身是柬埔寨人民革命黨,是1979年越柬戰爭以後越南政府在柬埔寨所成立的傀儡政權,國號為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黨是當時唯一的執政黨,奉行社會主義路線,裡面大多是從赤柬(或紅色高棉)逃離出來的成員,而現任首相洪森則是其一。直到1991年簽訂《巴黎和平協訂》,該國將會從一黨制過度至民主選舉奉行的多黨政治,人民革命黨改名為柬埔寨人民黨,亦從社會主義路線逐漸轉向自由經濟的道路。

1993年,國號變更為現名的柬埔寨王國,亦是第一次全國大選,勝出的是由皇室把持的奉辛比克黨,拉那烈王子任第一首相,由於不足以單獨執政,需要和人民黨聯合執政,洪森成為第二首相,而當時國王西哈努克宣稱兩者的權力是對等的。後來洪森在1997年發動政變,迫使拉那烈王子出走,1998年的第二次大選中,人民黨勝出,洪森得以繼續執政。

洪森是從1985年便擔任當時柬埔寨的總理,至今實際掌權達三十年之久,被外界稱為獨裁者,亦在這數十年間建立起龐大的權力及利益集團網絡,導致貪污問題叢生。由於在這次選舉中,反對派打著「改變」的旗號,而年輕人對於政治的湧躍參與亦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人民黨則強調國家要走穩定的路線,拒絕改變的呼聲。團結、和諧、發展、穩定幾乎就可以概括人民黨在是次選舉的政綱[1]。

至於獲得年輕選民擁護的反對派柬埔寨救國黨,是在2012年成立,前身為沈良西黨和人權黨,兩黨合併後以爭取最多對於執政黨不滿的選民的選票,拿取更多的議席,使反對勢力進一步鞏固。沈良西黨是在1995年成立,而人權黨則是2007年成立。兩黨領袖分別為沈良西和庚速卡,現為救國黨的正副主席。該黨宣稱以追求更民主自由的柬埔寨為目標,指責執政黨的獨裁及貪污腐敗。

救國黨的主席沈良西在2009年被控以拔除柬越邊界碑及偽造越柬邊界地圖,判處有期徒刑11年,沈良西選擇流亡法國,直到大選前夕得到國王的特赦,才得以回國。可是直到選前一星期,國家選舉委員會(NEC)仍然未恢復他的選民及參選資格。

參選政綱方面,救國黨主要集中在國內的社會問題上,例如給予長者每月10美金的資助、最低工資應為每月150美金等[2],以圖把財富再分配,避免經濟發展的增長只壟斷在一小撮人手中,但該政策被批評為不切實際。兩黨以外,其餘的政黨都是處於弱勢的位置,對執政黨來說不足為患。即使是曾經勝出第一屆大選的奉辛比克黨,成績每況愈下,由於內部的分歧及拉那烈王子另組政黨,在上一屆大選慘遇滑鐵盧,僅得兩席(加上拉那烈黨的兩席,皇室政黨共得四席)。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人民黨亦樂於繼續與奉辛比克黨組成聯合政府,甚至把這列為政綱之一。《金邊郵報》的一篇報導指出,對於該國的人民來說,除了老一輩的選民外,皇室政黨基本上對柬埔寨人再沒有甚麼吸引力,今次由前國王西哈努克的女兒阿龍拉斯美公主參選亦難以挽回劣勢,人民更關切的是現存的社會問題將會如何解決[3]。

這一屆大選,伴隨著資源極度不平等、執政黨壟斷主流傳媒、背後存在龐大的利益集團等因素,洪森及人民黨的勢力仍然難以動搖,但隨著資訊更流通、社會問題叢生導致的不滿、年輕選民漸多的情況下,反對黨可以拿下的議席似乎是更多,儘管難以一夜變天,但改變的種子將會繼續散落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

[1] The 11 points policy program of the Cambodia People’s Party CPP
[2] CNRP: 8 points policy
[3] A regal tale of decline and betrayal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7月22日

從赤柬時代走來的選舉

我不熟悉柬埔寨的過去,剛巧得知該國將會在本月二十八日舉行第五屆的全國大選,適逢差不多時候應會身在柬埔寨,於是萌生起觀選的念頭。如無意外,這將會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海外觀選。為了這次行程,花了一些時間去惡補當地的歷史與時政,看著看著,便感到這是一頁難言的重,從紅色高棉那三年零八個月的殘酷統治,然後是越柬戰爭過後那個被廣稱為傀儡政權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再到簽署《巴黎和平協訂》及後來的第一屆全國大選至今,接近四十年的時間,柬埔寨人所走過的路是如此的不容易。

政治是一天都太長,距離1993年的第一屆選舉,已是二十年的光景。二十年間,政壇上的局面不斷變換與起落,但唯一不變的似乎是現任首相洪森的權力,擔任首相長達十五年,實際掌權更長達近三十年,其所領導的柬埔寨人民黨在每屆選舉所得到的議席都有所增長,上屆更奪取了九十席(國會共123議席),無怪乎此次一開始便被外界稱為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選舉。

沒有懸念,因為外界猜測執政之位應非韓森及人民黨莫屬。柬埔寨在政治制度上奉行的是議會內閣制。這次大選共有八個政黨參選,但主要的三大政黨包括執政黨柬埔寨人民黨(CPP)、反對黨柬埔寨救國黨(CNRP)、保皇黨奉辛比克黨(FUNCINPEC),其所代表的參選人分別為洪森(Hun Sen)、沈良西(Sam Rainsy)和阿龍拉斯美公主(Norodom Arunrasmy)。

1993年的第一屆大選是由聯合國主持和監督,直到後來才交由國家選舉委員會(NEC)運作。從第一屆大選至今,人民黨及奉辛比克黨都有參選,反對黨沈良西黨(Sam Rainsy Party,CNRP的前身)是第二屆才開始參選。第一屆由奉辛比克黨取得勝利,當時的領導者拉那烈王子為第一首相,洪森為第二首相,直到1997年洪森發動政變,第二屆選舉後人民黨獲得勝利後,洪森便擔任首相至今。

看回五屆大選的結果,人民黨每年所獲得的議席都有所增長,曾贏取第一屆大選的奉辛比克黨卻節節敗退,在上一屆的大選只僅僅獲得兩席(同年拉那烈王子自行組黨也只獲得兩席)。由於2006年憲法修改了,執政黨不再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議席,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多數制,只需得到超過一半的議席便可執政。雖然2008年後洪森仍然選擇與奉辛比克黨組成聯合政府,但皇室的參選似乎已不復當年勇,今年阿龍拉斯美公主能否為保皇黨贏取更多的議席,實是未知之數。

至於最大的反對黨救國黨,是沈良西黨和人權黨(Human Right Party,2007年成立)在2012年所合併,在上屆的大選中共獲得了29席,反對黨的支持度也是每屆都有所提升,雖然相比起執政黨還是有一大段的落差。反對黨的領袖沈良西在此次大選之前,被選委員剔除他的投票及參選資格,因為他在2009年被判除柬越邊界碑及偽造越柬邊界地圖等罪名,判處11年的有期徒刑,這四年間他選擇

流放在海外,直到今月12日得到國王西哈莫尼的特赦,決定19日早上重返柬國,接受大批支持者的迎接。他的「回歸」,為這次大選增添一個新亮點。

相比起十多二十年前,柬埔寨的選舉漸漸走向以一個更和平的方式進行,看資料的時候得知在那時的選舉前夕發生不少的暗殺及暴力事件,以圖恐嚇人心。如今這些事件愈趨減少,但是仍然未達致一個符合國際選舉的標準,究其因仍涉及到國內的貪污腐敗問題所導致的不公,這次大選談不上有變天的可能,洪森及人民黨絕大機會繼續執政,柬國的民主路仍漫長,有待我們繼續觀察及關注。

(原文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7月15日

第一次的couchsurfing

(原文刊於《評台》

Couchsurfing,沙發旅行,這種旅行方式聽得多,之前卻一直因為不夠膽而未曾嘗試過,直到這次,因為預算上的有限終於決定一試。很感激第一次的Couchsurfing就遇上非常友善且好客的主人。這是在越南的河內。

剛抵達的那天,我和朋友只是抄下了host的地址和應該坐哪一輛巴士、在哪一站下車,然後便出發找尋她所居住的地方,第一次嘗試在異國問路,言語不通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找得到目的地,其實也沒有很難。

終於到達目的地,迎接我們的是一名叫六月的女孩子,二十多歲,和男朋友一起在河內的老街區居住,三層樓的屋子,我們住進了最頂的一層。住進去的那天,一開始我們便和六月聊天聊了數小時。

她曾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backpacker,聽過很多有趣及有意義的故事,她自己也是旅者,曾到訪過香港,但香港太擁擠,使她只有很一般的印象。 相比起越南,香港的生活節奏快速且緊湊,每個人都為了工作及生計而疲於奔命。六月說,相比起來,越南人的生活節奏慢得多,當然這也導致了經濟發展上的收入遠低於香港,年輕人的平均薪金大約就只有幾千,可是他們整體的快樂指數是排名甚前的。

事實上,在河內隨處都能看到咖啡店的蹤影,或是街邊的咖啡檔,悠閒的氣氛散落在四周。勞碌的工作彷彿成了香港人的常態,想起當暑期工時候在地鐵車廂那道朝九晚五侷促的風景線,認真地去生活反而成為了一種奢侈的東西,似乎不應是這樣的。

六月說,我們是她第一批接待的香港人,她說沙發旅行在亞洲似乎沒有那麼盛行,而在越南也比較難找到招待的人,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大多與家人同住,他們渴望接觸不同的人,卻不能做host,只能在得知有旅客來到的時候,邀請他們出來「飲杯野」,或一起逛逛所在的地方。

關於旅行,六月有很多看法,不少是源自她那豐富的旅行經驗。在她十多歲的時候,她旅行的方式跟一般觀光客無異,每天早早起床,只為追趕景點,taxi by taxi,然後到很晚回到酒店,這樣便是一天。 直到一天她遇上一個法國人,覺得她這樣的旅行方式完全沒有走入所到的地方,感到很不可思議,便跟她說:「You must stop it」。自此以後,她的旅行有了很大的轉變,旅行不再只為了追逐壯麗的風光與景點,更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接觸。這也是她為什麼會提供住宿給不同旅行者的初衷。 當她得知我的旅程計劃,跟我說這是一個很好的experience,但同時提醒我,過長的旅行同樣會帶來的一些後果,最明顯的是審美疲勞,因為不斷遊走於美麗的景點之間,然後到了哪裡都會覺得差不多,漸漸變得麻木。她建議,如果我們要長期旅行,在中途應找一些地方作長時間的逗留,讓自己沈澱和整頓。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大抵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六月是個有趣的女孩,年紀輕輕就擁有了自己的事業,開了一家學習英語的學校,漸上軌道。在離開河內前的一個晚上,跟她和她男友一起去吃晚飯,晚飯過後她們帶我們穿街過巷去吃甜品,用椰子殼盛載的雪糕和啫哩,在街邊坐著,閒聊著,就這樣簡簡單單,卻美好。我慶幸在第一次的沙發旅行遇上了她,這是一種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可以很脆弱,也可以如斯堅壯。

2013年7月11日

河內的日與夜


(原文刊於《評台》

申請休學一年,先去東南亞,第一站是越南,而這是我第一次出國。以前也有過自助遊的經驗,可都是為期不長且只遊走於中國大陸,由於這次算是一段頗長的旅程,於是出發前焦慮不安與期待的感覺是混雜在一起。想到東南亞遊走也許是因著地理位置的相近,也因為近代歷史的糾纏與瓜葛令人渴望一探過往的究竟。

經過差不多十二小時的路程,列車也終於把我從南寧帶到河內,凌晨五點,在嘉林站下車。在越南入境的時候,發生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感受到越南人的可愛。發還護照,我走到海關人員面前,因為只有兩本香港特區護照,當朋友那本拿回後,我便知道剩下的一本是我的,於本便跟海關人員說︰This is mine。他看了一看護照,帶笑問我︰「Mung Mung ar?」(正常應該是叫我全名的)我笑著回答他說是,在旁的友人聽到後都和我笑翻,太有趣了。這是我對越南人的第一印象。

下了火車,和幾個中國人拼車出了還劍湖這個旅遊集散地,便各散東西。清晨時份,我們沿著還劍湖走走看看,很多人在做晨操、散步,悠閒得很。肚開始餓的時候也終於找了一個路邊的攤檔,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就吃了一個最普遍的河粉。吃過早餐,在三十六行街逛了一下,便找了一家Café Lounge坐下,一坐便是六小時,直到couchsurfing的host回家,我們才離開,一頓25萬(盾)的午餐。拿著一個地址,還有能坐甚麼公車,模模糊糊的就跳上那一路的公車,前往那個陌生之處。

下車後,拿著寫上越南文的地址問街上的人,順著他們指的方向前進,終於也能找到host的家。Couchsurfing,沙發旅行,曾聽過很多遍,而我卻是第一次嘗試。接待我們的是一個非常熱情與健談的女孩,曾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聽過不同的故事,也去過不同的地方旅行,對於旅行別有一番見解,我們一談便是兩小時。慶幸第一次的沙發旅行就遇上這麼友善的人。

整頓過後,我和友人出去吃晚飯,隨便的就選了一家賣法式面包的路邊檔,我們坐在路邊的椅子吃著,這檔的婆婆沖了兩杯茶,還有一杯烏梅汁,再迅雷不及掩耳的就餵了我們吃梅子,那種感覺難以形容,是覺得很好又感動但又似乎超越了這種種,我們言語完全不通,但她待我們如此熱情及好客,實在教身在異地的我們受寵若驚。

告別婆婆後,在河內亂走亂逛,走路是我認為能感受一個地方的面貌的方式,看別人的生活與日常,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晚上的河內,路邊賣咖啡的攤檔很熱鬧,幾乎無處不在,人們都坐在小椅子上,三五成群,呷著一杯咖啡,我打趣地跟友人說,這就是他們的夜生活吧。走得累了的時候,我們也找了一家路邊的咖啡檔坐下,這檔的一個越南小伙子聽見我們說的是英語,便好奇地跟我們聊天,問我們是從哪裡來,臨別之前還教了我們越南話的「你好」和「多謝」。

和當地人的互動,其實是在旅行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除了景點與風光,最終留下的,就是整段旅途上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經驗與回憶。

2013年7月10日

寫在開始的說話

(原文刊於《評台》

向學校申請休學的時候,仍是早春三月,轉眼四個月過去,我已踏上旅程,離開香港,先去東南亞。 在year2和year3之間這一年,我選擇了休學,為連續三年的學業畫下一個休止符。一年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出走是為了能好好學習及體驗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斑駁。

早在讀year1的時候,我已曾和同房嚷著:好想要一個gap year。不過,當時道聽途說休學有很限制,申請程划序亦繁複,因此最後只淪為口裡的絮絮念,卻始終不曾行動過。直到去年暑假,我到了北京。 去年暑假我到了北京一個有機農場實習,認識了一個女孩,她在廣州讀大學,卻因為她對農業的期望與想像而毅然停學一年,來到北方的有機農場學習,聽她道來她的經歷,讓休學的念頭重新在我心中萌芽。

朋友會問,為什麼要休學。其實Gap year這個概念在香港少見,在外國卻並不陌生,通常在高中與大學之間的那一年,學生會把時間留給自己,去旅行、實習、課外活動,參加不同種類的活動,甚至僅僅只作一個休息,讓自己在進入大學之前,擴闊一下視野。

反觀香港,我們的人生道路彷彿就被設定要沿著一條既定的直線而行:讀大學、找好工、結婚、買樓、生仔。但人生理應是有千百萬條不同的道路,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不同而展開。理應是這樣的。

我慶幸身邊有不斷嘗試新可能的朋友,讓我也認識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不甘於走既定的路,走自己的路,對於外面的世界保持著強烈的好奇,渴望了解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東西,也因此慢慢地漸行漸遠。也許我們是少數,但願我們不是。

由北京回港後,我升讀year2,為了弄清楚程序與手續的東西,我直接走到校務處問清問楚,到了後來辦理休學申請時,手續上的麻煩令我更感受到香港這個城市官僚的一面。我把原定的計劃換了一換,現在將會行走的路線跟最初想的時候不太一樣。

我先去東南亞,那幾個在地圖上置於中國南方的國家,那裡有一個以中國中心為本位的名字:南洋。為了令旅行不致淪為走馬看花,在出發之前惡補了很多關於當地的歷史與資料,亦感激沿路得到過的所有幫助,想起那句老土但又觸動著自己的說話:當你真心想做好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也會伸出手來幫助你。

出走,為了見識多點這個世界的面貌及填充自己那匱乏的知識,為了將路途當中的經驗轉化為日後生活的養份,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會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