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9日

漂流到北京


記得當初朋友向我談及這本書的時候,是因為她看了這本書後,有了想坐火車到北京的念頭。到後來,我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坐火車經驗,包括到北京。

未曾翻閱此書前,由於作者跑到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學校義教一年多的這個背景,我以為這是一本描寫她在異地的經歷與感受的書。但翻閱數頁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這是一本小說,一本以打工子弟(又稱流動兒童,即跟隨父母到外省打工的兒童)為主體的小說,在虛與實的故事情節間,訴說一段段也許不為外人所知的夢想與破滅。

故事背景設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的那年,粉飾太平的那年。小說穿插描寫當年工地上的工人,為了那一年的奧運甚至春節都不回家。每一個跟著父母到北京的孩子,心裡頭或多或少都帶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故事於此展開。

小說以很輕盈的筆觸書寫,但承載著的卻是難以言說的重,那種重量,也許比不上他/她們父母輩所承受著的苦難,但卻是一種對於未來甚至當下的難言。還有,在北京這個城市,打工子弟的存在本來就不是一件輕省的事,本書側面地讓人了解,「打工子弟」是由政策失誤所造就出來一群人。

在過去兩年,在北京牽起了兩波的關閉打工子弟學校潮,大約有三十間學校被關。政府把學校關停後,口上聲稱不會讓每一個打工子弟失學,但客觀的事實卻是,公立學校嚴苛的「五證條件」及高昂的學費,其實往往使得他們與公立學校無緣,甚至最終被迫回家。五證分別是:暫住證、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在京務工就業證、原籍鄉鎮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名簿。取得五證之不易,有不少勞工子弟就因為父母是打散工、沒有固定居所而無法獲證,有些證件甚至得必需回到老家才能辦理。一重又一重的限制,打工子弟學校的出現,正正為了讓這些漂泊的都能讀書上學。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沒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的環境下,最沒權勢的這一群,所需要付出的,是更多。

對於農民工離家背井的情緒,故事中也有提及,那種愁思大抵是像我這種人永遠無法了解,正因著位置的不同,我沒有他們的那種經歷,也無法假裝明白,唯有繼續認識、了解,嘗試不那麼片面地去認知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只是希望,自己不是在消費他們的故事,只得常常警剔。一邊讀著這本書一邊想起我在北京所接觸過的那家打工子弟學校,那些友善純樸的臉孔,在北京那個號稱首都的城市,溫柔且堅韌地在夾縫中存活。

(文章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