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過去

「過了那麼久,現在的我,珍愛那些難堪的,尷尬的,痛苦的,孤獨的,地獄般的時刻,我不再盼望能把生命裡某一階段(是許多階段)的時間刨走,割除,我輕輕撫愛它們,知道那是我身上特殊的斑紋,麻子啊,是我的圖騰,徽章,是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所有總和,讓我如此複雜,又那樣豐沛,除掉任何一部分,我都無法成為現在的樣子。拿任何人的人生與我交換,我都不要。」 --- 《人妻日記》

2012年12月5日

3070



來到最後一課,很不捨得,在周生說完最後的一番話後,掌聲響起,然後下課。

周生說,他遇過很多學生,從一開始的滿腔熱誠,對改變世界改變社會,充滿憧憬。到了後來,無力感導致了犬儒,更甚的是投入到遊戲當中,進行那個也許是從前曾看不起或立志改變的,制度。唯有我們個人的改變,世界才會一起改變,即使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我聽著聽著就感動起來,他所說的是我所信念著的,改變是從自己開始。當連自己都無法好好對待的時候,好好的對待別人似乎也無從談起。

記得去年曾走堂過來旁聽,兩課。是說Robert Nozick的自由放任主義。那次以後,便決心今年要旁聽一個完整的course,以好好了解當代政治哲學到底是甚麼。本來是打算一個人過來的,到最後竟然三五成群的跟同學們一起,每個星期從嶺南跑到中大。

終於也旁聽完3070(除了第一堂),從效益主義、自由平等主義、自由放任主義、馬克思主義,到今天的Michael Sandel和Michael Walzer,我不敢說學到了很多也明瞭到很多,但卻是一趟獲益良多的知性之旅,我開始或多或少明白,走進生命的學問,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周生的講課非常精彩非常清晰,每次聽他講課都是一種享受(其實我無意把他吹棒,只是覺得確實如此)。但對比起他的講課,我更喜歡的是他在課前的那些與課堂也許有關也許無關的講話。

也終於把《相遇》看完,在書本裡頭,感受到他對於教育價值的重視,那些檢視也許有點老土,但在周生身上,卻又感受到那些價值的重量,以及感動。我想,大抵是因為他的身體力行及實踐。與夜讀無緣,卻跟了一班中大生去郊遊,都是難忘的回憶。

最後引用這句在開學初期周生在微博上的說話︰「哲學探索去到深處,不只是論證和概念分析,還有生命的洞見和悲憫。這是哲學最困難也最迷人之處。」

謝謝3070,我會記得這段美好且尋常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