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西線無戰事》



也許,雷馬克這本半自傳式的反戰小說將會繼續流傳下去,直到,人類社會文明到不會再有戰爭的出現。這天真的想法在有生之年定不能看到,戰爭也可能伴隨人類直到其滅亡為止。有戰爭,便有反戰。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背景的小說,以雷馬克在戰場的親身的經歷作主旋律,正引領我們直視戰爭的景況與殘酷。

《西線無戰事》的作者雷馬克曾參與一戰,他,一名德國的士兵,小說中的主角「無名士兵」保羅,正是雷馬克自身的投射。透過士兵保羅的經歷,看到了在那個時代光怪陸離卻又真切實在的人和事。雷馬克在小說中提出了很多的對戰爭的疑問,對戰爭的反思,他說在戰場前線是不容許他去想這些,不然只會墮入無盡的深淵。也許他參戰時曾想過這些,然後書寫時透過士兵保羅敘述了出來。那些對於戰爭的質疑,不是大義凜然式的姿態,而僅僅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只有以人的角度出發,才能令我們更謙卑。

在小說中,雷馬克提出了很多控訴,雖然他認為這些都不是控訴。在一戰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學生,被慫恿了去當志願軍。在《西線無戰事》中不難發現雷馬克經常有意或無意的指出戰爭如何摧毀年輕人,毀掉的,也許是他們年輕的生命,也許是他們的未來。正值朝氣蓬勃的時期,早因為戰爭,為年輕的生命添加了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滄桑與麻木。一場戰爭,把他們過去所學習與認知的都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在軍營戰場上所認識到的。那些本應美好的時光,都浪費在戰場上了。

最深刻的或許是雷馬克對民族衝突與仇恨的描述。他透過俄國戰俘,透過這些「敵人」,看到的是一張張老實莊稼人的臉孔。根本這些敵國與敵國間的尋常百姓彼此並沒有真切的仇恨,但因為一小攝人,一場大戰觸發,多少生命被犧牲掉。一道命令而令彼此敵我分明,敵與友在利益當前是如此兒戲、沒有確實的界線。從小,我一直認為我是有點偏向民族主義的人,但在不斷的學習與成長中,發覺原來我是那麼的討厭民族主義,民族與民粹,不過一念間。當一切回歸基本,以無國界超越種族間的界限,人道主義也許才是根本。

對前線的描述,雷馬克讓我們看見了一幕幕殘忍赤裸又血淋淋的畫面,戰爭的恐怖呈現在眼前。

現在仍不是太平的年代,廿一世紀不過只過了十年,世界仍烽煙四起,戰爭從未遠離我們,和平這一願望也許終究是遙不可及甚或只是一個虛妄,但反戰思想仍會繼續頑強地與之抗衡,為的,只是對人的價值最基本的尊重。